“沙”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什么沙漠、沙滩、沙尘暴等等,而“砂”字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少,有时候我们会在某篇文章、文献、朋友圈中看到有“河砂”的写法,是错别字?还是另有门道?那么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沙”:通常是指非常细碎的石粒,与自然、天气、气象有关。例如:风沙、沙尘暴、沙漠、沙滩等等,“沙”因为非常细碎才能够被大风吹起。与声音有关或声音不洪亮,用“沙”,沙哑、沙喉咙、沙沙声、沙沙响等。
“砂”:通常是指石之细碎者,通常是一种建筑材料。在施工中称为细集料,按直径不同可分为:粗砂、中砂、细砂。与工程、矿物、制造有关时,用“砂”。例如:水泥砂浆、金刚砂、朱砂、砂纸、砂轮、河砂、山砂、海砂。泛指细碎如砂的物质,例如砂糖、砂锅等。
总结来看,“沙”和“砂”的主要区别如下:
1、从汉语角度看:“沙”意指“水中散石颗粒”。一般从水中获得的细微颗粒状散石或与水有关的,均用“沙”表示,如“泥沙”“沙滩”“沙泉”等,但“沙漠”却不同。“砂”意指“石之细碎者”,泛指细碎如砂的物质。
2、从字面上讲两者不同,一个和水有关一个和石有关。
3、砂可以是人工机械加工而成,而沙不可以。
有时候在日常运用中两字有互用的情况,例如:河沙(河砂)、采砂船(采沙船)、沙粒(砂粒)等等;而在有些情况下两字是不能互用的,例如:水泥砂浆,就不能写作“水泥沙浆”;沙尘暴,就不能写作“砂尘暴”。
“砂”可以分为天然砂和机制砂。
天然砂:由自然条件作用(主要是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称为天然砂。
机制砂: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工程上是砂子还是沙子?
据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沙子,比人们想象的更稀缺》报告,人们每年要消耗大约500亿吨的骨料(工业术语,沙子和砾石混合的通称),足以覆盖整个英国,大约24万平方公里。仅在2012年,全球使用的沙子就能沿着赤道建造出高和宽各27米的墙。相比之下,石油的年消费量仅34亿吨。
在基建上,沙子毫无疑问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从各种城市建筑物到道路,作为主要原材料,沙子无处不在;填海造陆一样少不了沙子的身影。此外,沙子还是用于工业制造的重要原材料,每扇窗户、每块手机屏幕都是沙子烧融后制成。甚至手机和电脑等众多电子设备的芯片上,也都用了沙子作为原材料。
或许有人要问,尽管沙子是重要原材料,但有什么理由争得你死我活?从占陆地总面积近三分之一的沙漠,到全球各地的海滩,再到江河湖海裹挟的滚滚泥沙,地球上到处都是沙子。
看起来很多,然而,能用的很少。
沙漠中的沙子虽然取之不尽,但是形状大小不符合要求——风化形成,形状太光滑圆润(分选性高),并且更小(粒度小),难以结合形成稳定结构制作混凝土;碱含量高,会影响建筑安全——在混凝土成型后的若干年后,其中的碱性物质与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膨胀物质(或吸水膨胀物质)从而引起混凝土产生内部自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
河沙能用于建筑在于其有一定粒度,且分选性不好,棱角分明恰好可以承受多种角度的力,实现骨料的抗压和抗剪,理化特性更好。
对于海沙来说,其中含有大量氯化物,会腐蚀钢筋,危害建筑安全。1995年,韩国首尔“三丰大厦”垮塌,造成20人死亡,615人受伤,直接原因之一便是使用了海沙浇筑立柱,致使钢筋腐蚀。我国的建筑法规定,海沙的氯离子含量只有小于0.06%才可使用,然而对海沙进行处理后作为建筑材料,会增加不少成本。
只有河床、河岸、滩涂、湖泊和海岸上比较粗糙有棱角的沙子才能较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些可用沙并非取之不尽。另外,尽管沙子是可再生自然资源,但是再生过程非常慢,加之全球城市化快速发展,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生成速度,造成了沙子危机加重。
随着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张。自1950年以来,全球城市人口数量增加了三倍多。目前的城市居民约为42亿。而据联合国预测,这一数字还将在未来的30年里再增加25亿,相当于每年增加8个纽约人口大小的城市。要建造容纳所有新增城市人口的楼房建筑以及纵横交错的道路,需要大量沙子。
在印度,每年的建筑用沙量自2000年以来增长了两倍多,而且仍在快速增长。而一个接一个的庞大建设项目使得位于沙漠的迪拜也需要从澳大利亚进口沙子,仅2014年迪拜进口沙子的费用,就高达4.56亿美元。
此外,不仅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用于填海造地的沙子需求也越来越大。采砂船每年都从海底吸走数百万吨的沙子,堆填在沿海地区,形成新的陆地。据荷兰的研究报告,自1985年以来,人类总共新建了13563平方公里的人工陆地,其面积相当于牙买加的国土面积。这些人造土地大部分是用大量的沙子填海而来。
近年来,全世界最著名的人造陆地莫过于迪拜的棕榈岛和世界岛。尼日利亚第一大城市拉各斯也正在大西洋沿岸填海造地,以增加约合9.7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
新加坡在填海造陆方面则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新加坡在2014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沙子进口国。相关数据显示,新加坡2018年从马来西亚进口的沙子有5900万吨,成本为3.47亿美元,占新加坡当年沙子进口总量的97%,也占马来西亚当年出口沙子总量的95%。而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从其建国初期的581平方公里,到如今的728平方公里,生生增加了四分之一,这些几乎都是通过沿海造陆得到的。
通过各项填海造陆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将会在2030年实现增加10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目标。然而由于填海所用的沙子几乎都是进口的,由此造成的环境破坏很严重,以至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柬埔寨等邻国都开始限制向新加坡出口沙子。
另外,工业用砂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例如高纯度硅砂,其被用于制造玻璃、光学镜片、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电脑芯片等高科技产品。一种颗粒较小且特定尺寸的沙子专门用在高尔夫球道、沙滩排球与赛马场上。例如迪拜朱美拉高尔夫球场的沙子就进口自美国和加拿大,因为当地的沙子太细,球落地时会陷进去。2016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最后一站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由于当地沙子不符合国际排联对场地用沙的要求,赛事赞助方搭起一个临时体育场,购买了约1360吨沙子,整整装了35辆挂车。在美国,开采页岩油需要一种含硅量较高且对粒径有特殊要求的旱砂,这种叫做高压水砂破裂法的开采方法正在成为美国新的用砂需求。其后果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大片农田和森林被毁,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大的硅砂储量。
*** 提醒:如果获取失败,请联系客服退款。 客服QQ:874345335。***